信息中心
行业资讯:“2008中国成都防雷接产业峰会”摘要

技术研讨

 林巨洪(大气探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在雷电预警、预测、预防问题上,目前要立足天基、空基、地基、海基,防是重要手段。天基已经做到了,这块云有无雷电,卫星可以识别;无人机台风试验也已进行,其它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徐志敏(四川省防雷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目前已建成雷电定位监测站共22个,除川西部分地区外,已覆盖盆地全部区域,从目前正在运行的情况看,预警、预报的概率为70%,效果相当显著。以后,还将更有针对性消除雷害监测“盲点”,全面实现雷电监测网的全面覆盖,实现前期的预警、预报。
 
李冬根(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在报告中向与会代表推荐了ITU-T《通信线路与设备防雷手册》、《接地与连接手册》两本实用、有效的手册。他认为,接地的确不光是防雷接地,IEC、IEEE等国际标准都有专门的接地研究。有些概念在国外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但应用一直不够深入。我们要善于借鉴、学习国外一些成熟的东西。
    李冬根在报告中还介绍了清华大学最新研究成果——接地体的冲击特性、有效面积与有效长度的关系,重点讲述了地网半径对冲击特性的影响、注入点对冲击特性的影响以及3+1模式问题,强调3+1模式问题很多,一定要采用T-N-S制。
 
徐崇浩(桑莱特公司总工程师):
     我国接地技术的发展历经了简单接地、联合接地、联合引下接地到现今整体等电位系统接地的过程;接地材料也由钢质、铜质、锌包钢到放热焊接;设计手法由手工发展到运用专业软件工具,如加拿大的ESE。
    一些学者认为徐崇浩所提出的接地技术存在的八个问题及解决方案正预示着我国接地技术的发展趋向。
 
邱传睿(铁道科学院通号所主任(原),教授级高工):
    铁路防雷主要在于铁路控制系统电磁兼容和雷电防护。铁路系统的雷击事故得显现主要由于铁路控制设备的微电子化。截止2005年7月1日,铁路系统累计发生雷击事故5000余起。鉴于此,铁路系统开展了为期3年的防雷整治。
    接地方案必须根据对地网的分析具体情况来确认,在公共接地网中,不同功能的接地应在不同接地点入地,要有隔离距离。有的人将接地汇流排做成环形闭合形式,混淆了地网中环形接地体的概念,很容易引发电子设备事故,应引起重视。
    邱传睿对徐崇浩高工提出的接地方案在铁道防雷的运用作了补充及说明。
 
蔡振新(上海防雷中心高级工程师):
    现在有些产品推崇3+1电路,是有问题的。还有三合一,视频监控、220V工频、视频18V做在一起,这样处理不合适,工频产生的谐波会干扰视频。
    目前业内一种观点认为,等电位做好了,接地电阻多少都没关系,但实际上,接地不光是防雷接地,不同的接地对接地电阻有不同的要求,要兼顾。材料上,铜包钢国外已不用,现在是铜铸钢,近几年出现了离子接地,现在纳米接地又出来了,我国接地公司发展很快,可各方的争论也很大,如联合接地怎么接?地网做合格是否一定达到防雷效果?各种电路问题、国内外差异等。在接地方面还是要实事求是,不玩概念多做事!
 
张伏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接地要综合考虑,防雷、工作点保护等,如电力系统对于零序的保护,防雷企业要多与院校、研究所、设计院联系,不要玩概念,要解决实际问题。要关注水平接地网不开挖、高土壤电阻率问题、接地网材料在泄流这一块不需要导电性能很好等,不要盲目信任外国品牌。
 
(OBO防雷器经销商南京吉尚转自中国防雷技术论坛)
 
 
总访问量 2346958 次
版权所有:南京吉尚物贸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20031807号-1